发布日期:2019-09-23
2019年9月19日下午,IEA-DHC执行委员会召开“中国清洁供热2025”专题研讨会,来自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丹麦、德国、韩国、挪威、瑞典、英国和中国等10个国家的IEA-DHC执行委员专题研讨了由清华大学研发的“中国清洁供热2025”供热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协会副理事长、技术委员会主任江亿教授,北京市热力集团副总经理、协会副理事长刘荣女士,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牛小化女士,清华大学教授、协会城市能源规划委员会主任付林等供热专家参加了研讨。
会议由刘荣女士主持,江亿院士致欢迎词。随后,清华大学付林教授作报告,全面介绍新一代清洁供热技术——“中国清洁供热2025”。清华大学谢晓云副教授对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的吸收式换热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
近年来,清洁供热一直是我国聚焦的难点问题。虽然欧洲等区域供热发达的国家目前正在研发先进的第四代供热技术,但该技术由于低温供热而导致热网输送能力不足问题,难以适应中国的大规模热网。为此,在江亿院士的指导下,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付林教授课题组历经十余年研究,全面推出了新一代北方城镇供热模式——“中国清洁供热2025”。
该模式具有五个特征:
1)低热网回水温度:采用三级热网逐级降低热网回水温度,热力站变成能源站,最终热网回水温度可降低至10℃,有利于低品位热源的接入,实现多热源联网和供热参数整合;
2)余热回收:我国余热现状资源丰富,远能满足未来北方供热需求。新模式下热源三分之二的热量来自于电厂和其他工业的低品位余热;
3)热电协同:由热电联产、热泵以及蓄热工艺相结合,与纯凝电厂相比,电力调峰幅度更大、更加灵活,为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创造条件;
4)分布式燃气调峰:结合季节性储气,天然气在热网末端为供热调峰,提高供热经济性。同时,平衡余热波动,保障供热安全;
5)长输供热:采用大温差、大管径以及多级泵等技术,保障200公里长输和大规模利用余热的供热经济性。
这一清洁供热模式的初步构架和成果已经在大同、太原等城市进行了全面实践,节能减排效果突出,并正在石家庄、银川等多个城市迅速推广。分析表明,未来中国北方城镇200亿供热面积中80%采用“中国清洁供热2025”模式,相比常规清洁供热方案,将会节能50%,折合约1亿吨标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5亿吨,供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降低80%,在经济性方面,该模式的综合供热成本仅与燃煤锅炉相当。
图:会议现场
图:会议现场江亿院士致辞/刘荣副理事长主持
图:付林教授和谢晓云副教授参会
IEA-DHC执行委员会与会委员对中国清洁供热2025模式进行了深入讨论,对未来中国供热行业的发展升级及技术创新给予了肯定。面对能源供需格局的新变化和新趋势,发展低碳、清洁、高效、安全、经济的供热体系,是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研究课题和发展方向。
“中国清洁供热2025” 经济可行,社会效益突出,为我国北方地区城镇清洁供热提供了一套整体解决方案,为未来中国城镇供热发展指出了方向。同时,也为全世界提供清洁供热的中国模式。
点击下方链接,了解更多IEA-DHC的相关信息